分享

重庆潼南扶贫攻坚成果显著 贫困发生率降至0.6%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8-10-15 18:22:35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报道(陈昕):重庆市潼南区,2002年就被确定为重庆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16年来,潼南的扶贫工作经历了整村推进、整村脱贫、片区开发、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个阶段,现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潼南已于2016年4月正式获批退出重庆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截至目前,潼南有贫困户14664户51633人,其中已脱贫12889户46593人、未脱贫1775户504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6%。

  脱贫攻坚合力不断增强

  “潼南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提高政治站位,抓牢、抓实、抓好、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压实工作责任,潼南印发了《重庆市潼南区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方案》,层层签订《巩固脱贫成果责任书》,并多次对深化脱贫攻坚工作再动员、再安排、再部署,坚决完成“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总体要求。

  为精准动态识别贫困户,潼南区于2017年7月和11月,先后两次开展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今年5月,按照重庆脱贫攻坚工作大排查的安排部署,潼南区又对全区26万多户农户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的标准和进入、退出的规定程序,全面摸排,户户见面,逐户核准,确保了工作对象精准。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潼南区扶贫工作完善了包帮机制。对新增贫困户和返贫户,由副处级以上干部结对帮扶、定户包干。对一般脱贫户,由部门和镇街干部结对帮扶,50个贫困村均由区级单位定点包帮,坚决做到工作要求不变、工作队伍不散、工作力度不减。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称,要实现永久脱贫,就要让村里的贫困户有稳定收入,要依靠潼南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潼南是重庆主城蔬菜保供基地之一、市场占有量超过1/3。据介绍,潼南区鼓励城市资本下乡,现已建成柠檬、花椒、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0余万亩,所有贫困村全部形成了1个至2个主导产业,实现了村村有产业的目标。

  潼南还积极推动股权改革,当地部分区级部门的财政资金以股权的形式,量化到项目业主、村集体和贫困户,年底按股分红,确保长期有收益。

  潼南广泛开展重点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村行动,组织1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定点帮扶50个贫困村,按照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个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或种养大户的原则,贫困村共发展了各类经营主体420家。潼南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氏集团作为潼南农业龙头企业,为55户深度贫困户托管代养生猪,贫困户一边打工、一边学艺,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在资金扶持领域,潼南以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融资难题为重点,深化小额信贷扶贫。据了解,该区历年累计为贫困群众发放小额贷款1.262亿元。今年1至8月,潼南共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638.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此外,潼南还大力实施“商贸旅游+扶贫”工程,大力推动电商扶贫,贫困村电商网点实现全覆盖,交易额达到1.5亿元。通过举办菜花节、柠檬节、桑椹节等特色节会带动,吸引带动游客到潼旅游消费,景区内贫困群众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

  政策落地见效 群众幸福指数切实提升

  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谈到,要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还需要从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来加大扶贫力度。为此,潼南积极整合医疗资源,已经资助3345名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救助917人次,投入88万为贫困户购买基本医疗保险,并投入600万元成立了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将所有贫困户纳入基金救助。潼南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潼南区还投入了520万元为所有贫困户购买精准脱贫保险,所有贫困户大病、门诊等费用实现兜底管理。

  教育领域,潼南投入800万元,对建卡贫困大学生提供每学年8000元的学费资助,潼南区教委对贫困中小学生学杂费、生活补助等进行逐一落实,确保实现资助全覆盖。

  潼南区扶贫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就业扶贫领域,潼南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截止目前,参加家服、育婴师、就业适应性、创业、职业技能等各类培训共计2021人,近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560人。在今后三年,潼南区还将每年开发岗位600个,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门路。

  与此同时,潼南还有超过1.5万余名志愿者投入到了社会扶贫工作中,实现了由“一对一”向“多对一”转变。2017年,潼南区接受社会捐赠100余万元,2018年已接受捐款500余万元,累计将5222名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兜底,确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

  据悉,下一步,潼南还将进一步做深做细精准识别、基础设施建设、“志智双扶”、危旧房改造、扶贫小额信贷等工作,全力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推动潼南高质量发展。

编辑:欧平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