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殿勋:智博会将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新华网  2018-08-23 09:28:47

  原标题:专访重庆市副市长李殿勋:智博会将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新华网重庆8月22日电(刘刚 李元元  王龙博)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将于8月23日至25日在重庆举行。智博会为何落地重庆,重庆将如何通过举办智博会引导智能要素向西部聚集?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殿勋日前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要闻 摘要】李殿勋:智博会将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重庆市副市长李殿勋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重庆为什么要申请举办智博会?与其他以智能化为主题的展会相比,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的特点是什么?目前确认参与智博会的嘉宾有哪些?

  李殿勋:重庆申请举办智博会,首先希望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聚集创新资源之后紧跟着就是想办法促进创新合作,但合作不止是创新项目的洽谈与签约,也包括国内外一大批创新领域的顶级人才,要传递当今世界最前沿的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经验、创新模式。通过举办智博会,展示重庆的创新形象,以传达我们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发展特别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决心和信心。实现这些目标,为重庆、为西部,甚至为全国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发展提供有效的动力支撑和平台服务。

  我们认为本届智博会有五个特点:一是主题鲜明,本届智博会以“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聚焦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发展,既顺应全球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大势,也契合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庆实际。

  二是聚焦智能产业,全方位展示智能领域最前沿最炫酷最新鲜的产品和技术,为智能化“赋能经济、添彩生活”提供方法论,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提供路线图。

  三是突出开放性。立足西部、面向全球搭建开放性合作平台。期间,将举办全球数字经济百人会和友好城市市长圆桌会;还将为参会参展国家、地区及兄弟省市提供洽谈签约服务。

  四是注重体验感,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增设未来智能生活体验展区,智能科技应有尽有。另一方面,让人脸识别、智能泊车、AI咨询等智能会务服务贯穿全程。

  五是嘉宾更具代表性。目前,确认参会重要嘉宾超过800名,覆盖政、产、学、研多个领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层次高。有部分外国政要及官员、国际组织(机构)相关负责人;有部分国家部委负责人、国家部委所属机构负责人;有部分兄弟省区市负责人。二是专业强。有一批国外知名专家、国家级行业协会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特别是智能产业领域“两院”院士;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创新领军企业、相关领域中央国有企业负责人。一大批国外知名企业高管和绝大多数国内创新领军企业主要负责人确认参会。三是体现国际化。确认参会嘉宾中,有国外嘉宾超过200名,占确认总人数的26%。

  新华网:重庆正在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为什么重庆在未来发展中如此看重大数据智能化?

  李殿勋: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推动重庆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这首先是顺应全球创新大势。以海量、多源、异构、时效为特征的大数据,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成为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治理变革的新动力、新途径、新机遇。智能化成为继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化之后最为重要的技术特征。

  同时也将推动重庆产业转型升级。从制造业来看:尽管重庆市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5%,但新兴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值和增加值占比均为17%左右,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较弱。全市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强,2017年规模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1.3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规上企业的比重为17%,相较东部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从服务业来看: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564.04亿元,但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

  此外,也可以促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属于大库区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低碳绿色产业。大数据智能化本身的绿色产业性质和绿色发展方式,就成为我们的现实选择。

【要闻 摘要】李殿勋:智博会将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重庆市副市长李殿勋介绍智博会筹备情况。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目前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总体上达到一个什么水平?

  李殿勋:从企业层面看,全市已集聚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相关企业3000多家;从技术层面看,包括中科云丛、中科睿光、海云大数据等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从平台层面看,重庆市已成功入围全国五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城市之一,已布局数字经济示范园区,已启动江南智谷和仙桃数据谷建设,中国汽研“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已开展无人驾驶通信、控制等各种性能测试评价。

  新华网:请介绍一下重庆在发展大数据智能化方面的目标和路径。

  李殿勋:今年3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大数据智能化对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带动作用显著提升,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要实现这一目标,从路径上看:

  一是要大力推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启动实施人工智能重点研发专项与人工智能重点平台专项,引领和支撑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二是要大力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产业升级。一方面,加快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物联网、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等智能产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智能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以大数据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推广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和产品智能化升级。2020年前,全市要建成真正具有示范作用的20家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条数字化生产线。

  三是要大力推进以智慧城市为基础的应用示范。重点聚焦产业融合、政府管理、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板块,加快实施智能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专项行动。

  与此同时,注重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提供可靠支撑。注重产业政策创新,整合政府资源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倾斜,引领社会资源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集中。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重庆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必将呈现美好的发展前景,其中智能产业将突破1万亿元规模。

【要闻 摘要】李殿勋:智博会将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

重庆市副市长李殿勋介绍重庆大数据智能化发展路径。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新华网:重庆是一个科研实力并不突出的城市,在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过程中,重庆怎样来克服这一短板?

  李殿勋:围绕大数据智能化转型发展,重庆将从构建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入手,着力办好技术供给和资本来源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解决技术供给问题。

  一是培育科技企业特别是高技术性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顶天立地、科技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二是培育高等学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注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增强创新的源头供给。

  三是培育科研院所特别是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要素、整合跨界资源、支撑产业技术创新。

  当然,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缺乏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驱动将成为无源之水,这一点全国已形成足够的共识。

  在培育以上创新主体的同时,要更好地解决“技术供给”问题,还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产业安全政策、产业环保政策、产业规模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金融政策,以普惠性的财税激励、竞争性的绩效奖励与实施结构性的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主题专项,来引导和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和进行与之关联的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还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体制优势,通过重点实验室、重点科学专项、重大科技装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突破产业创新短板。

  第二件事:加快完善创投体系,解决资本来源问题。

  科技创新型企业大多是以轻资产为主,融资更加困难,急需通过花大力气推进科技金融改革,颠覆传统金融模式,加速完善创投体系。概括起来,重点是构建三个体系:

  一是股权投资体系。需要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探索设立种子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引导和撬动全社会创投资本投资创新创业。

  二是债权融资体系。需要探索依靠商业大数据应用+专利软件化评估构建知识价值信用评价体系和轻资产融资模式,让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其人才团队、研发投入、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创新服务等创新要素生成的知识信用价值获得相应额度的信用贷款。

  三是资本市场募资体系。需要探索建立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所需的资本众筹为功能的科技创新板,构建以知识价值为核心的新资本市场。

  新华网: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重庆将如何带动智能要素向西部重庆集聚?

  李殿勋:要引导和带动智能化领域的创新要素向西部、向重庆集聚,最根本的是四措并举、构造创新生态,形象地说,就是要解决好创新所需要的“阳光、土壤、空气、水分”四个方面问题。

  创新产业政策就是解决好“阳光”问题,整合政府资源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倾斜,引领社会资源向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集中。搭建创新平台就是解决好“土壤”问题,比如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平台和培育新型孵化平台、科学定位和高端谋划创新特区等。营造创新氛围就是要解决好“空气”问题。最后搞好创新服务就是要解决好“水分”问题。阳光、土壤、空气、水分是构建一个优良生态的四个必备要素,所以重庆将坚持四措并举,打造西部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支撑和带动各类创新要素向西部聚集、向重庆聚集。(完)

编辑:朱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