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川剧重回乡土 重回手工时代
华龙网  2018-08-06 14:44:45

  原标题:让川剧重回乡土 重回手工时代——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为“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班学员授课

  “中国的戏剧应重回乡土,重回民间,回到原生状态,反而更能显现出剧种强烈的现代感和魅力。”5日,由重庆市文化研究院主办的“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迎来了中国戏剧界重量级嘉宾,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为大家授课。课堂上,罗怀臻用自己多年来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的理论探索与创作实践经验、案例,为大家进行了生动有趣而又深入浅出的课程分享和讲解。

  川剧,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重庆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经历了从乡土化到城市化的发展演变,然而也开始变得逐渐失去个性。如何实现川剧的保护与振兴,让川剧剧种永葆传统艺术魅力?同时,为川剧艺术可持续发展储备强大的后备力量,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理论素养的评论人才? 罗怀臻接受了本网记者采访。

不签【文化  摘要】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授课

合影留念。重庆市文化研究院供图

  戏剧应重回乡土,重回手工时代

  每一个剧种,都是发生于民间,然后走向城市,最后在所能生存的最大城市扎下根,建立国家剧院。进城以后就开始去乡土化,引进交响乐、舞蹈、话剧、京剧,自己的个性逐渐淡化,最后被同质。每个剧种均是如此,川剧也不例外。

  罗怀臻倡议:“找回过去的面貌,再乡土化,这是我对地方戏的设想。回到乡土,回到民间,回到戏种的原生状态。”他表示,戏剧也应该重回手工时代。让观众看到每一件服装、每一个舞美道具都是人工打造的,在这个时代来演这个剧,才恰如其分。

不签【文化  摘要】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授课

授课中。记者 赵玲 摄

  川剧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保持地域性和个性

  “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健全的文明,就是在不断的现代化,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便捷便利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的地域化和个性。没有今天现代化的程度,就不可能自觉回归传统;没经历过现代化、都市化,就不能意识到传统的可贵。”罗怀臻讲述道。

  “应该从对川剧的保护着手。”他希望,大家眼中的川剧,应该是记忆中,父辈所熟悉的川剧,而不是一个可能被话剧化,被京剧化,被歌剧化了的川剧。“所以,当我们的身份逐渐被模糊了的时候,要更加清醒地维护着川剧的神韵、风情、个性。有朝一日,我们从城市的视觉上,空间中已经无法辨认这个城市历史和身份的时候,还能从这个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的缝隙透出来的声音,走出来的人群当中,看到这个城市曾经的历史,曾经的风情,曾经的气质和传统。这就是举办此次‘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真正的目的和初衷。 ”

不签【文化  摘要】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授课

授课中。记者 赵玲 摄

  从爱好变成自觉,从外行变成内行,学员们应成为振兴川剧发展的火种

  此次国家艺术基金“川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0余名具有一定戏曲理论研究能力的中青年文艺评论者参加,大家受益匪浅,罗怀臻对学员们也给予了期望。

  “希望大家能够从一个爱好者,变成一个有责任的担当者、参与者,自觉地跟着川剧人一起,去保护以地域文化为特征的共同所构成的民族文化,从而逐渐地从外行变成内行。” 罗怀臻说道。

  “以前以为能会唱两句川剧,甚至于写过川剧的评论,小戏,就是内行,不是!我们要从常规意义上的内行,变成真正懂得这个剧中的生命意义、传承意义、发展意义的真正意义上的内行,变成专家,鉴赏者、参与者、建设者,成为振兴川剧发展的一个火种。“他期待,这个火种离开这个培训班以后,能散为满天星,聚起来又能成为一团火,一轮月,照亮地域的、民族的天空,真正为推动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不签【文化  摘要】当代著名剧作家罗怀臻授课

罗怀臻。受访者供图

  罗怀臻简介

  当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国家文化部授予“昆曲艺术优秀主创人员”称号,现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等。作品曾获得各类国家级奖项近百种。《金龙与蜉蝣》《班昭》《典妻》入选当代百种曲。《金龙与蜉蝣》入选《后六十种曲》并被选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部分剧作被译为英、法、日等国文字出版演出。

编辑: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