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綦江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 祖孙三代接力守护蒲河
谭波和父母在蒲河边。记者 龙丹梅 摄
7月19日早上8点,重庆綦江区石角水文站站长谭波测量完当日蒲河水位、流量后,便匆匆离开,去綦江城区做肾结石冲击波碎石手术。
临走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确认未来几天都是晴天;第二,打电话向市水文局请假;第三,将当天站上的工作交代给母亲张素英。几个小时后,做完手术输完液的他又匆匆赶回水文站。
蒲河是綦河的支流,而石角水文站正位于綦江区石角镇桃花村蒲河边,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长江委水文局、三峡梯调中心、重庆市水文局、綦江防办等单位的实时雨情报汛预报任务。它提供的每一个实时水文数据,都直接关系着綦江城区的安全。
从1962年起,谭波的外公、母亲便相继在石角水文站工作。2004年,30岁的谭波又从退休的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蒲河。
祖孙三代都是水文工作者
石角水文站成立于1958年,是国家基本水文站。这是只有一个正式编制的水文站,却有三个人在这里工作、生活。
儿子谭波,44岁,石角水文站站长,负责测量蒲河水位、降水、流量及洪水预报等。母亲张素英,69岁,石角水文站退休员工,退休后义务留在水文站帮助儿子完成日常工作。父亲谭德尧,74岁,除帮助儿子做一些接电话、搬测量仪器之类的简单活外,闲暇时还开荒种地,负责整个水文站的“后勤保障”。
石角水文站距石角场镇5公里。对水文工作者来说,这近1小时的步行时间便意味着“与世隔绝”,工作、生活都在远离人群的角落,但谭波从小便习惯了这份孤独。
谭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他的外公张源开解放前就搞水文,是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水文工作者。1962年,外公从当时的四川省水文总站长江上游干流区分站调往石角水文站工作,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外公当时因工作勤勉、办站勤俭而获得的奖状。后来,外公又先后去其他水文站工作,在水文战线一直干到退休。
1972年,23岁的张素英顶替父亲进入江津沙滩水位站,在这里与任小学老师的谭德尧结婚并生下谭波。1980年,张素英被调往石角水文站工作,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父亲也带着谭波来了,谭波从小便在石角水文站长大,帮妈妈扶水尺、计算水位就是他童年最有趣的游戏。
1998年,张素英获得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那一年,24岁的谭波也加入水文战线,进入南川鸣玉水文站工作。2003年4月,谭波被调往石角水文站,从此与母亲张素英“并肩作战”。但母子俩正式“并肩作战”的时间并不长,2004年,张素英退休,石角水文站的正式员工便只剩下谭波一人。母亲担心儿子忙不过来,便留在站上帮忙。后来父亲也退休了,一家三口便一起在这里工作、生活。
洪水来临时,蒲河就是一家人的“战场”
水文站有着江河“哨兵”之称。尤其是在汛期,水文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他们上报的每一次实时数据,都在为地方政府、防汛部门进行防汛抢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汛期上演着与洪水赛跑的“生死时速”。而这份“哨兵”的工作,便是由一次次不分昼夜的测报来完成。
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蒲河在一个月内出现了2次超保证水位、1次超警戒水位洪水。每一次洪水几乎都要持续两天一夜,在这3个两天一夜的周期里,一家三口几乎都不眠不休,连下碗面条的时间都显得奢侈。6月28日上午10点,当最后一次洪峰水位出现时,谭波悬了三天的心终于放下了,当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睡上三天三夜。但这时,电话响了,对方告诉他,由于抢测的流量资料及时,石角水文站下游的石角镇安全转移了4000多人,且无一人伤亡。巨大的成就感让谭波一下兴奋起来,他招呼父母去休息,自己又独自走向了值班室。
那一个月里,一家三口抢测的流量资料达到了64份。每一份资料的背后,都是一家三口连续两三个小时的测量工作。
希望女儿“接力”担当蒲河守护者
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过去的手摇缆车已换成电动缆车、原始的人工观测也已陆续被自动雨量计等先进设备取代。但在这个三代人持续“接力”的水文站里,老一辈的传统经验与现代专业技术融合,从而让水文数据更加精准。
投放浮标是一种传统的测洪方式,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制作和投放易于观测、能随水漂流的物体来测量流速的数量测验,如今已被全自动缆道使用铅鱼取代。但在石角水文站,至今仍保留着浮标投放器。谭波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2016年那场洪水中,正是这传统的浮标派上了大用场。
原来,由于当时洪水涨速快,水流湍急,投放铅鱼可能造成缆道断裂。当时,在母亲的建议下,他们使用了浮标测流。这套设备必须3个人合力完成,父亲投放浮标、谭波观察流向、母亲则记录浮标流经断面的时间。通过这套浮标设备,3个人准确完成了测量,确保了水文数据不因特殊情况而缺失。也正是凭借着三代人的经验积累和这些年的不断钻研,谭波成长为既拥有上一辈老水文人的传统经验,又掌握新型专业技术的业务能手,他先后获得“全市防汛抗旱优秀工作者”和“重庆基层水利实干家”的称号。在一家三口的“接力”守护下,石角水文站被水利部评为“全国先进报讯站”。
今年夏天,谭波18岁的女儿刚刚经历了高考,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从小耳濡目染水文工作的女儿也优先选择了水文专业。谭波说,希望女儿能接过守护蒲河的“接力棒”,成为谭家第四代水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