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津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初显
重庆日报  2018-07-24 15:19:24

  原标题:文化乐民 文化惠民 文化育民 江津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效初显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课题评审答辩上传出好消息,经过专家组严苛的提问和评审,“江津区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研究成果获得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的好成绩。

  “这个成绩的获得来之不易。”江津区文化委员会主任郑军燕介绍,此次评审是创建工作迎接终期验收的前置条件,意味着江津区自2015年7月成为全市唯一的全国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以来,有关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江津区深入开展“以地域文化为载体推动公共文化特色特色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坚持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探索了一条具有江津特色、江津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新途径、新方法,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夯实文化惠民基础

  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均衡化

  近年来,江津区布局新建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剧院等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城区新增文化设施面积2.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同时,推动文化建设与城市景观融合,拓展公共文化实体空间,新建滨江路支坪段、鼎山公园、黄桷故道、篆山坪公园等文体活动场地20多万平方米。

  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该区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完成2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中心)改造升级,将272个村社文化室打造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群团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281个文化中心户(大院),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村村有”;全面升级改造农村应急广播工程,新增3.74万户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实现全区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

  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江津区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率先在全市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实现大数据统计、场馆和活动预订、地域文化展示等功能。依托“公共文化物联网”江津分中心,创新“群众点单、政府配送”的服务方式,提供演出、展览、讲座、培训等“菜单式”服务,现已接受点单并配送1093场次,受益群众47万多人次。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建设,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达25TB,获评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试点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江津区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得“实惠”。先后引导建成“1880”、“风马牛书吧”等民办图书馆4个;双福苑、曹氏农庄等市级文艺创作基地3个;多家根雕、玉石、古旧家俱民间收藏馆,均对群众实现免费开放。

  强力推进文化乐民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样化

  周周有大戏、有电影、有演出……这是津城文化生活圈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江津区找准群众需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全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等200余场,送电影、演出、培训、展览到基层逾万场次,服务群众300余万人次。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增加“五馆一站”免费开放内容,131个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常年免费开放,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公租房、敬老院等空间配置全覆盖。采取“自上而下、以需定供”的方式,将优质文化产品送给城乡居民,广泛开展巡展巡演、文艺培训、乡土宣讲等活动1万余场次。

  为推动文化服务主体多样化,该区坚持政府主导,实施“文化+”战略,推进文化与旅游、现代农业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度融合。先后建成以迷你自然王国、江公享堂等为代表的文化场所57个。同时,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利用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建成以“五心社区”、“1880民办图书馆”为代表,集大众阅读、文化沙龙、民间竞技、展览讲座等为一体的具有个性化文化场所15个。通过社会众筹等新型方式,建成以“风马牛书吧”为代表的城市休闲文化空间12个。

  为推动文化服务品牌多样化发展,江津区特别注重活动组织的社会性、品牌性和群众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出“爱情文化、楹联文化、古镇文化、长寿文化、名人文化和抗战文化”六大地方特色文化名片。按照“一节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思路,打造出“中山古镇千米长宴”、“爱情天梯”、“七夕情人节”及白沙闹元宵等特色文化品牌项目47个。

  扎实文化育民保障

  促进创建工作规范有序常态化

  如何让群众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也是近年来江津区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江津区积极鼓励文艺骨干举办个人演唱会,参与《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知名品牌节目的选拔活动。同时,通过以奖代补、举办全区比赛等方式,鼓励老干部、老教师等乡村“五老”参与乡土宣讲。

  这些人从开始的张不开嘴,到后来以“三句半”、“快板”等艺术形式在田间、院坝进行宣讲,当地已涌现出了“青菜头”、“情景党课”等宣讲品牌,乡土宣讲已成为江津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目前,江津已培育了一大批特色文化团队和特色文化能人,建有文艺协会14个、特色文化团队68支、文化志愿服务团队103支。

  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江津区还注重收集群众意见反馈,建立了群众反馈的“111”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专题文化会,收集反馈意见;每年召开一次专家会,听取反馈意见;每年收集一批网络上的公共文化意见)。这些举措的实施,较好地打通了文化服务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沟通“鸿沟”,让文化服务真正做到了点子上、落到了实处。

  今年上半年,江津区级层面共开展系列大型文体活动40余项次,引入了中国歌舞剧院举办“2018‘交通杯’新年音乐会”、文化部组织的“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演出”活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共享芬芳”文艺演出、重庆市文化委举办的“第八届乡村文艺会演”等国家级、重庆市级11个文化品牌活动到江津,参与群众20余万人次;各镇(街)组织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余场次,参加群众40余万人次。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只是阶段目标,我们将继续围绕‘满足群众需求’这个初心,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郑军燕说,开展示范区创建活动,目的就是要不断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设施更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多样、文化事业更有活力,不断满足群众文化要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真正实现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育民的目的。张亚飞 李耀辉

编辑: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