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景区要挖掘“二次消费” 让游客带走更多记忆
来渝游客“二次消费”潜力巨大。 上游新闻记者 杨新宇 摄
2017年,重庆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排全国第14位和第24位、西部第4位和第7位。
其中,旅游消费人均仅为160元,远低于全国1051元的平均水平。其原因包括:“门票经济”依赖比较重,娱乐、购物等其他旅游要素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商品研发、生产、推广、销售体系不健全,相关业务、增值服务的收入不多,往往只看到游客人数爆表,却没留下多少消费。
如何解决这种尴尬?今天我们推出系列报道之二,聚焦旅游“人多消费少”。
“带走的不应只是照片,留下的不该只有脚印。”说起目前重庆各大景区的现状,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说,面对逐年上升的营销指标、运营成本,景区如果过于依赖门票收入,必然要求门票上涨,而这一举动又会阻碍游客的脚步,造成恶性循环。
要想跳出这一“怪圈”,势必要挖掘景区收入中的其他部分——二次消费。
“二次消费”低
已成重庆景区“怪圈”
数据显示,国内大部分景区的二次消费占景区收入不到10%,而国外许多景区的主要收入都是由二次消费构成,巨大的差异说明了国内景区挖掘二次消费的巨大潜力。
罗兹柏说,二次消费被纳入了4A景区的评定标准,在评分细则中“旅游商品”这一项最多可得15分。相较于其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在这可以拿高分的项目上,投入无疑要小得多。
尽管刺激二次消费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景区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罗兹柏说,首先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有限,但在节假日,游客宝贵的时间很多都浪费在排队等待上,不仅损害游客体验,更重要的是占据了游客本可以用于消费的时间。
其次,游客购买的不是纪念品,而是旅行体验、回忆。高度同质化的纪念品对游客毫无意义。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游客,但仔细回想,当你在每个景区看到的纪念品都是大同小异,甚至一模一样时,你还愿意浪费金钱和体力去购买吗?肯定不会。”罗兹柏说,作为一个特色景区,不仅本身要有特色,就连纪念品也应该独具风味,才能刺激游客打开钱包。
开发特色文创产品
让游客能够流连忘返
说起特色文创产品的巨大消费带动力,罗兹柏举了故宫博物院的例子。
“喜欢去故宫,或者曾经去过故宫的游客都知道,故宫里琳琅满目、独具特色、种类齐全的文创产品,已经成为这个景区最大的消费带动力。”罗兹柏说,涵盖全年龄段、各个层次游客需求的故宫文创,几乎让每一位游客都会掏钱消费。
“其实故宫的成功之路,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范本。”罗兹柏说,目前我市部分景区已经开始重视自己特色文创纪念品的开发,但这种开发还多停留在文化类景点之中。
“据我所知,目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等文化类场所,都已经开发出了大量属于自己的文创纪念品,而这些小‘玩意儿’,也开始逐步吸引游客驻足购买。”
可是,景区该如何开发自己的纪念品呢?罗兹柏建议,景区的运营者应该深度挖掘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火爆全国的重庆轻轨,就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创产品,将自己的轻轨车厢、轻轨站台,甚至穿楼而过的场景,设计成独具风味的文创产品,依托轻轨遍布全市的网络站点进行销售。”
开发文创产品,重要的是文化和创作。罗兹柏说,由此可见,挖掘文化,创新开发是关键。“只有将自己景区特色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出来,再依托专业团队进行打造,才能真正让游客愿意在景区内进行‘二次消费’。”(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