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巫溪:“小土豆”做出“大产业”
人民网  2018-05-15 14:38:52

  5月的田野,随处可见细嫩的土豆苗随风摇曳,见到谢进轩时,他正和乡亲们一起修建自家上百平方米的分选场,不远处,几间偌大的低温储藏库早已落成。“除了自己投资,政府还有一定补贴。”笑容满面的谢进轩说,“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得提前做好准备,方便收成时装卸及储藏。”

  谢进轩是重庆巫溪县梓树村远近闻名的“土豆哥”,在家靠种马铃薯,年收入也能净赚15万元。

  巫溪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梓树村更是远在大山“深处”,在以前,马铃薯都是当地农民卖不出钱的口粮,乡亲们是如何打赢这场“翻身仗”的?

【聚焦重庆】重庆巫溪:“小土豆”做出“大产业”

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观察试管苗长势。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科技助推

  高产良种扭乾坤

  轻轻在地里刨出一个土豆,谢进轩说,这是经过脱毒技术培育的优质马铃薯原原种,到8月底,就能成熟出土了。

  “什么是脱毒马铃薯?”

  见记者满脸疑惑,谢进轩解释,当地农民过去传统的播种薯,都是将上一年收获的马铃薯留下一部分,到播种时,切下带芽眼的小块后播进地里,种薯自身携带的病毒一代传一代,若干年后,就会导致品种严重退化和减产。

  为了突破瓶颈,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有着土壤、气候优势的巫溪县就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技术,2010年,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成功建成。“我们的品种主要来自这里。”谢进轩道。

  走进繁育中心组培室,只见技术人员身穿白大褂,头戴口罩,左手拿镊子,右手拿剪子,熟练而又小心地进行马铃薯试管苗扩繁接种。 “我们先要将马铃薯的芽通过茎尖剥离技术培养成试管苗,试管苗通过病毒检测后便成了脱毒苗,接下来便可以规模化的生产。”繁育中心技术经理梁峰铭说,“这是脱毒技术的关键,所有过程均要求无菌操作,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与这栋楼一路之隔,是约四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不断扩繁的试管苗,之后会移栽在这里,经过几个月的无土栽培管理,就生产出了脱毒微型马铃薯,俗称原原种。“都是论个卖,一颗原原种的价格在0.4元左右。”小心翼翼地从土里拔出一颗鹌鹑蛋大小的原原种,梁峰铭解释,虽然贵,但这么一块“小个头”进入农户大田后,就能种出0.5至1斤的“大个子”原种马铃薯,继而再繁殖10至20斤良种,产出200至400斤左右的商品薯,最终走上餐桌。

  “以前种植一亩土豆,收成只有1000斤左右,除开成本,基本没有剩余的钱了。”谢进轩说,日积月累,大家慢慢失去了信心,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从而出现不少土地荒芜的现象,在科技带动下,他和很多村民一样开始重拾信心。

  因为在品种更新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巫溪洋芋”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先后拿到不少“金字招牌”, 2017年还被农业部推荐为中欧互认农产品。

【聚焦重庆】重庆巫溪:“小土豆”做出“大产业”

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航拍。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保底回收

  百姓无需愁市场

  “我们现在都是免费给农户种植,然后再保底回收。”巫溪县薯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开菊说,作为唯一被授权生产、经营“巫溪洋芋”地理标志产品的国有企业,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探寻了一条“公司+基地+大户+散户”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脱毒种薯的产业化生产。

  “如果没有企业的帮扶政策,我也不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在深圳打工多年的谢进轩尽管没有攒下多少钱,但见过世面,他果断把自家的20多亩土地全拿来种上了马铃薯,当年就尝到了甜头。

  不担忧起步资金,创业路上没了拦路虎,平日里吃苦耐劳,又爱琢磨事情的谢进轩激发了热情,在摸索中,掌握了密植技术,一亩地的产量平均能达到4000多斤。

  中午时分,坐在宽敞的院坝里小憩,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7年在村里和周边流转地土地有150亩,土豆产量有约50万斤,公司以保底0.9元的价格回收,总共卖了45万元左右,除去租地、人工等成本,一年下来的纯收入超15万元。

  “我们自家的土地有3亩多,种植原种土豆,种子都是免费领取的,收成后,我们只要把企业提供种薯斤数还了就行,富余的都归自己,去年实际进腰包的有8000多斤,公司按照0.7元每斤回收,仅这个就卖了5000多元。”致富不忘相邻,谢进轩帮扶的贫困户姚胜明在一旁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平日里来他这里打工,每天还有70元工钱。”

【聚焦重庆】重庆巫溪:“小土豆”做出“大产业”

安装在田野里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巫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种植

  农户劳作有标尺

  在谢进轩的田地里,一个带着小型光伏板的监测预警设备异常醒目地架设在绿野中。“这可是全县种植户的宝贝疙瘩。”拉记者进入护栏,打开仪器,里面各种数据不断闪烁着。

  谢进轩解释,这是县里为了提升科技防御水平,特意引进的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对这一片的温度和湿度等的检测数据,进行智能汇总分析,可以第一时间向用户手机发出灾害预警等,从而指导农民对大面积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科学防治。

  “朝阳镇玉皇村于4月10日首发中心病株,比去年推迟发生8天……”打开手机,全县各地的各种预警信息一目了然。谢进轩一边翻阅,一边解释,县里同时还有一套健全的技术管护体系,包括耕作标准、施肥标准、收挖标准和贮藏标准等,种植户只要按照“标尺”执行,收成就有保障。

  “什么时候要干啥,都有统一指挥。”姚胜明的老伴插话说,过去种马铃薯,最怕得“瘟病”,一旦发生,当年的收成就会“打水漂”,现在省事了,施肥、打药,不仅有科技人员上门服务,农户还有一定的费用补助。

  “我们对规模种植马铃薯地块实施全程科技保护,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保护地块亩均增产20%左右。”秦开菊说,只有避免少施肥,乱打药,生产的土豆才能更生态。目前,巫溪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50万亩,年产鲜薯达80万吨左右,位居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第一位。

编辑: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