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雁集聚 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2018-02-28 14:16:12  |  来源:重庆日报  |  编辑:高爽

【焦点图】群雁集聚 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了、考出去的大学生回来了、外乡的年轻干部扎根落户了、大学生村官成长起来了,群雁集聚、雁阵成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千山万水间徐徐绘就。

【焦点图】群雁集聚 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作为“领头雁”,严克美既要为全村发展带头干,又要心系群众问冷暖,只有这样才能聚得起人心、干得成事情。

【焦点图】群雁集聚 吹响乡村振兴“集结号”

红槽村有了大变化,回村的路宽了、厨房里有了自来水、乡亲们有了新房子、大家对她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记者 郑宇 摄

  一只大雁的归来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初春的雾霭时,春天就真的要来了。

  出山的路通了、特色农业发展了、电商下乡了、乡村变美了……大学生到农村大有可为。榜样,如旗帜、如标杆、如镜子,释放出无形的感染力、引导力,带动更多人前行。在严克美的带动下,如今大巴山深处,群雁集聚、雁阵成型,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集结号,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千山万水间徐徐展开——

  在乡村当好标兵做好表率

  红槽村的李泽香家有3个儿子,在让人羡慕的同时,也让她头疼了十多年。按当地风俗,娶媳妇的规矩很多,每道规矩都需要钱——道喜(商量婚期)时男方要给女方一头猪;认亲(男方拜见女方的亲戚)时男方要送礼;结婚时还要数万元聘礼。一趟婚事下来,花钱不少。

  李泽香的丈夫去世10年了,她一个人将3个儿子拉扯大,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的,3个儿子渐渐长大,娶媳妇得花多少钱啊?她怎能不头疼。

  “越穷规矩越多。”李泽香说,“还好,美娃子(村里年长者对严克美的昵称)自己结婚给大家带了个好头,娃儿的婚事也省心多了。”

  2010年,严克美与李正军两人打算结婚时,严克美的母亲王启翠照例谈起道喜、认亲、聘礼、婚房的风俗来。“村支书结婚要聘礼影响不好!”严克美一句话打断了母亲的念想。

  “那,婚房一定不能省!”

  “李正军在官阳镇政府不是有寝室吗,粉刷一下就行了。”

  ……

  虽然母亲始终认为,这样嫁女儿实在太没面子,但在严克美一再坚持下,她也无可奈何。

  就这样,严克美与李正军拍了婚纱照就简单结了婚。这之后,严克美的结婚新风尚渐渐成了红槽村的标准,村民娶进嫁出慢慢习惯了一切从简。

  婚后不久,李正军的母亲患上鼻癌,要花十多万元医疗费,家人担心医治不好反而人财两空。“有病就要治,没钱想办法!”严克美一句话打破了沉默。

  李正军家境本就不好,他上大学申请的助学贷款也是刚刚才还清。这次,夫妻俩又贷款10万元,治好了婆婆的病。现在,无论在红槽村,还是在李正军老家,严克美是大家公认的孝敬公婆的好儿媳典范。

  “因为长期闭塞,村里有很多不好的习俗,这不是靠讲点道理就能改变的。”回红槽村担任村支书以后,严克美一直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严克美说,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村支书,就应该带头示范,用自己行动去影响大家,潜移默化慢慢改变民风。

  当选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后,严克美更加注重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她经常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严克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回到农村,只要不怕吃苦、干事踏实、遇到困难敢于坚持,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自己在农村打拼9年,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能力、了解了社会、纯洁了品质、积累了经验。她表示,自己要继续做好表率,带好头,鼓励更多大学生、年轻干部到农村、下基层去打拼。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严克美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特别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理想、有抱负、讲奉献的年轻人。有这样一批年轻人回到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大有希望,“实践证明,乡村振兴需要有才干的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农村这样的大舞台。”

  回来吧,家乡需要你们

  “当代青年就应该要做时代的弄潮儿,我将继续坚守乡村,把自己在农村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正在基层工作的青年人才和准备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们,并告诉他们,到农村去大有可为、前途光明。”严克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她先给自己的亲友做工作,希望外出的他们回到当阳,一起为家乡发展出力。

  “好不容易走出大山,谁还想回去?”9年前严克美回村当村支书,妹妹严克琼本就非常不理解。面对姐姐的游说,她反问:“既然要待在老家,当初又何必读那么多书、花那么多钱?”

  2010年,严克琼大学毕业后应聘到重庆主城一家挖机公司上班,月薪5000元。而那时,回到红槽村当书记的严克美月收入只有600元,就连电话费、摩托车的油钱都靠“啃老”。

  但是,严克琼每次回家,都能感受到红槽村的变化:回村的路宽了、厨房里有了自来水、乡亲们有了新房子、屋里的灯更亮了、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了……严克琼说,随之而来的,是村民们对姐姐一声声“美娃子”“美儿”“美美”甜甜的呼喊,那种感激和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她发现,乡亲们对姐姐由衷的赞誉是多少高工资都买不来的。

  “回来吧,山里孩子需要你。”其实,严克美最初的梦想就是回乡做一名老师,让更多的山里娃学到知识、改变命运。所以,每次严克琼回家,严克美都劝妹妹留下来,圆了自己这个教师梦。她开导妹妹:“当年的老师渐渐老去,我们有点文化就往外走,山外的人又不愿进来,难道山里的孩子又要成文盲?”

  严克琼心动了。2014年,她顺利通过县里教师招录考试,回到当阳乡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当时,严克琼在公司的月收入已达到8000多元,而回来当教师每月的工资只有2280元。

  被她“忽悠”回来的还有老同学胡华。“她不爱打扮了。”胡华也是红槽人,与严克美是小学、初中同学。多年后,胡华回到红槽村,看到严克美后对她有了新的印象,“当时她一身黄泥巴,差点没认出来。”

  在家的那段时间,胡华听到了更多关于严克美的故事,开始对老同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她不是不爱美,她是没心思没工夫打扮。”

  严克美与胡华交流时称,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是她最牵挂的人。如果村里多发展些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老人小孩就有了依靠。严克美希望胡华能回村发展。

  初中毕业后,胡华参了军,退伍后一直在沿海打工,从保安、库管,一直做到生产主管,月薪6000元。“她说得对,在外挣钱再多,家中老小始终让人牵挂。”

  2012年,胡华回到红槽村,流转301亩土地种植黑土豆,解决了100余名村民就地务工,每年支付农户土地租金36000多元,支付村民务工工资7万余元。胡华种的黑土豆比一般土豆每斤多卖2元,去年,他的黑土豆产量达200吨,产值200多万元。

  贫困户王易山将3亩土地流转给了胡华,同时自己又种了2亩黑土豆,种子、技术、化肥都由胡华提供,胡华还负责回收销售。现在,王易山每年的土地租金、土豆收入、务工工资总计共有14000多元,已经脱了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旗帜、如标杆、如镜子,释放出无形的感染力、引导力,带动起更多的人前进。红槽村现任村支部书记胡军介绍,在严克美的带动下,红槽村近年来走出了陈安梅、梁远妮、伍毅侩、史建军等20多名大学生。而在整个当阳乡,史学海、杨建国、刘琼、陈宗学等回村任职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也达20多人,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大巴山深处,群雁齐聚当阳乡

  鬼门关、阎王鼻子、一脚宽、钻钎子……重庆日报记者听到这些地名就心惊肉跳,但这都是进出当阳乡的必经之路。正如诗句描述的那样,“一线羊肠路,袅袅上青天;上有千仞壁,下临百丈渊。”

  一直以来,当阳乡都留不住外地人。9年前,乡里仅有3名县外干部,现在当阳乡却有县外干部20余人,占全乡干部一半以上,并且超过90%都是年轻干部。

  “像严克美那样到农村去,可能逐渐会成为一种选择。”当阳乡党委书记王鉴兴称,现在农村水、电、路、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不再像过去那样艰难困苦,这为大学生、年轻干部实现梦想与价值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很多听过严克美故事的人,看到了在农村、在基层干事创业的希望,把感动转变成了行动。”

  当阳乡组织委员陈国庆今年34岁,是万州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她直接报考了巫山县的公务员,被分配到毗邻当阳乡的平河乡。父亲提醒她,巫山有点苦哦,陈国庆回答:“有水有米就能养活我”。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当时的想法就是,越艰苦的地方越能干点事出来。去年,她又调到了当阳乡。

  陈国庆的丈夫是万盛人,在巫山县城上班,1岁多的儿子留在万州甘宁镇老家跟着外公外婆,一家三口3个家,每月才能见一次面。现在,陈国庆学会了自己开车,每次从当阳回到甘宁家中已是深夜10点过。她有些心酸地说,儿子已把爸爸妈妈当成了串门的客人,回来不惊喜、离去不留恋,小家伙居然管外婆叫妈妈。

  “可在山区,爸妈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多。”陈国庆哽咽了。为人父母、养儿育女后,她更真切体会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生活与身心上的艰辛,也更能理解严克美回村的抉择,“严克美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不后悔。”

  开州人伍习建今年27岁,学的畜牧兽医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阳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之初,他很不习惯,甚至抱怨学错了专业,只能转田坎、翻圈舍。听了严克美养羊的故事后,伍习建变了,每次帮村民的牛羊顺利产仔,或者控制养殖场疫情后,他就很有成就感。去年父亲病危,伍习建在赶回家的途中老人就咽了气。悲伤中,伍习建接到严克美的电话,“电话里我们都哭了。她问我还差什么不,有事只管打电话。”那一刻,伍习建悲伤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里有我的亲人,也有我的事业。”在当阳工作6年,伍习建不走了,还在当地找到了爱情。伍习建一直在思考一个大学生的价值是什么?他说,严克美的回归路让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老百姓需要我们,而我们的服务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留在当阳不走了,就像美姐那样,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严克美就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基层年轻干部的典型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称,严克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当代大学毕业生、青年干部树立了榜样,也为基层选人用人、培养年轻干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长样本。

  据介绍,近年来,巫山县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墩苗计划”,建设全县优秀大学生信息库(1526人),建立健全全县大中专以上本土人才信息库(1742人),回引和遴选309人到村任(挂)职。同时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创建“脱贫攻坚星级村”“基层党建星级村”“产业发展星级村”“美丽乡村星级村”“平安稳定星级村”,在基层一线锤炼干部、发现人才,促使年轻干部、大学毕业生建功立业,快速成长成才。

  据统计,近年来,巫山县优秀大学生中成长为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47名、中层干部骨干300余名。28名优秀村干部被招录为乡镇机关公务员,14名本土人才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295名本土人才进入村“两委”。

  一只大雁的归来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雾霭回归时,春天就来到了。四川的林强、万州的陈国庆、武隆的杜林杰、开州的伍习建、云阳的曾娇……重庆日报记者在巫山蹲点采访时,遇到了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从与他们的交谈和群众对他们的评价中,重庆日报记者强烈地感受到,而今大巴山深处,已是群雁集聚、雁阵成型,吹响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集结号,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他们手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