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2022-01-14 10:08:02来源:重庆日报编辑:胡明珠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重庆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按照“一核多园”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

  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再添重大利好!1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科技部已正式批复,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

  据介绍,示范区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21年5月召开的市委五届十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创新,明确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把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作为主抓手。为此,我市积极对接科技部,并编制了《重庆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下称《建设方案》),经科技部综合评估、现场考察论证等程序后,正式获批建设示范区。

  根据《建设方案》,示范区将以重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为建设主体,按照“一核多园”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生转化应用。“一核”,即西部(重庆)科学城;“多园”,即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荣昌高新区等。

  具体来讲,一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收益分配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样板区”,加速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业孵化平台,做大做强创新创业投融资规模。三是打造科技成果区域协同转化“集聚区”,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市场。四是打造科技成果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优化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提升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水平,加速产业迭代升级,助力重庆由“制造重镇”迈向“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按照计划,到2025年,示范区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建立成渝地区协同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优化。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0个,专业化技术经纪人达到2000余人。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10个以上,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00家,孵化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亿元以上。示范区引领作用充分凸显,“一核多园”联动协作更加紧密,成渝地区协同转化机制日趋成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有助于加快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和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称。

  根据科技部的复函,科技部将积极支持重庆建设示范区,协调研究解决相关政策问题,加强工作指导,及时总结典型经验和政策措施并予以推广。建立监测评估机制,跟踪评估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示范区建设期满将进行评估验收。(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相关新闻>>>

  2021年我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

  1月1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通过营造良好的成果转化生态环境,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0.8亿元,同比翻番。

  据悉,近年来,我市制修订了《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10余个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在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收益分配激励机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育等方面深化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目前,我市打造了一批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建成众创空间30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99家,形成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中试孵化支撑平台。打造了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等技术交易平台,建立技术合同登记站31个,并积极推动“易智网”线上平台“智能化”、线下平台“一体化”建设,打造技术成果“摆渡人”。

  此外,我市还依托大学示范建设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6个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带动10余所大学和相应区域竞相发展,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就近转移转化。通过组织开展人才培训,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1500余名,并将技术转移类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技术转移联盟,同时,组织开展了中科院科技成果助渝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一大批科技成果在重庆实现了落地转化。”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国际在线重庆频道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23-68386677   内容热线:13996277388​   投稿邮箱:cq@cri.cn